上海全力推进市级医院临床研究中心建设
发表时间:2019-08-30        [打  印]        [关  闭]

8月29日,本市召开市级医院临床研究中心建设推进会,加快推进临床重点专科“腾飞”计划,提升市级医院临床研究水平,更好支撑生物医药等大健康产业加快发展,为市民群众健康福祉作出更大贡献。宗明副市长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邬惊雷主持会议。

近年来,市卫生健康委着力推进临床重点专科“腾飞”计划,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遴选管理水平高、基础设施好、服务能力强、医疗技术先进的医院为骨干单位,构建临床重点专科“振龙头、强主体、展两翼”的发展格局,强化上海医学核心竞争力,打造与亚洲医学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医学“高地”。

在全市临床医学领域,市级医院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市级医院积极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临床研究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临床研究成果较为突出、影响力和话语权有效提升,在临床诊疗、科研创新、人才发展、管理改革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为市民群众健康福祉作出重要贡献。

目前大部分市级医院已建立临床研究管理部门,较广涵盖专科、病种及医疗技术领域。据统计,全市有17家医院独立设置临床研究中心,6家医院作为依托单位建设“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同时,市级医院设立院内临床研究培育项目,培养更高水平的临床研究专业队伍。近年来,市级医院承担高水平项目“量质齐升”,在全国同行业内保持较强竞争优势:2014年-2018年,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3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4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8项、重点项目92项。同时,国际科技论文(SCI)发表数量大幅增长:2013-2017年,38家市级医院共发表SCI论文26584篇。其中,中山医院、第九人民医院、瑞金医院、第六人民医院、仁济医院、新华医院和华山医院等7家医院发表卓越国际论文数位列全国医疗机构前30名。此外,2014-2018年,上海市级医院共获得省部级一等奖以上奖项117项;去年共获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占本市牵头获奖总数32%。近三年,市级医院共获发明专利授权累计1869项。近年来,市级医院牵头制定临床指南累计280项,其中5项为牵头制定国际标准;参与制定临床指南累计397项,其中国际临床指南9项;研究成果被纳入临床指南累计369项,其中国际临床指南50项。

上海三甲医院数量多、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度高,拥有一批高水平医科大学和科研院所,形成基础研究与临床科研相互促进、联动支撑的发展格局,医学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一批重大科学发现和新技术问世,其中一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例如,仁济医院消化学科团队首次发现肠道具核梭杆菌含量可预测大肠癌预后和大肠癌化疗效果;夏强团队创立的儿童肝移植技术体系,团队每年完成超过400台儿童肝移植手术,占全国60%以上,连续5年居世界首位。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团队主持研制国际首个可降解涂层新型冠脉支架;樊嘉院士团队研发2项全球首创的肝癌检测技术;中山医院携手上海联影研发的国产医疗设备,大大节省患者费用。瑞金医院王振义及其学生陈竺、陈赛娟、陈国强“一门四院士”创建的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诱导分化治疗方案,被国际公认为上海方案。华山医院开展健侧颈神经根移位手术II期临床试验,提出治疗中枢损伤后期瘫痪上肢功能恢复的新方法。质子重离子医院的放疗诊治技术,已达国际领先水平。

为进一步推动市级医院临床研究迈上新台阶,上海将着力深化市级医院内部管理制度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建设一批更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中心,提升临床科研和成果转化力度,为市民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治疗手段和治疗药物,从而减轻病痛、增进疗效、降低费用、科学预防,为打造全球健康城市典范提供助力。

建好临床研究机构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应做好顶层设计与工作统筹,重点做到“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发挥特色优势,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根据国家和市重点学科及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规划,选择特色鲜明、潜力较强的重点研发方向;二是注重形成科学体系,确立合理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形成集研究、诊疗、管理、人才培养、综合保障于一体的院内工作体系;三是注重拓展合作网络,更积极主动对接、服务与整合发展资源,推动更多创新型成果和适宜技术惠及患者,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未来,上海市级医院将不断提升策源能力,注重创新源头发力,围绕科学前沿和重大疾病,组织跨学科、跨中心的联合攻关项目,通过加强成果转化以及与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联合研发,力争形成一批标志性原创成果,使上海成为国际领先的新药物、新设备、新器械策源地。结合特大型城市常见多发疾病以及“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研究和推广能够减轻市民病痛与经济负担的临床适宜技术,并且进一步为卫生经济学研究、公共卫生政策制定等提供循证证据,支持开展早期筛查、有序分诊、规范化诊疗和随访、自我管理教育、危险因素干预等,完善预防、治疗、健康管理“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疾病防控机制,助力上海加快建设亚洲一流健康城市。同时,创新评价激励、优化评价体系,把临床研究工作纳入人才评价、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体系,探索更加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机制,设计更有针对性的科学管理模式。

本市将进一步加强对临床研究中心建设的组织领导和服务保障,优化支撑保障,形成发展合力,逐步将临床研究投入、产出及成果转化纳入医院绩效考核体系,加强与生物医药、健康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企业创新研究合作,对肿瘤基因测序、靶向药物、细胞治疗、生物大数据、“医疗+人工智能”等新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趋势加大研究力度,服务上海生物医药等大健康产业发展,为健康上海和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