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人们的健康防护意识普遍高涨,这将为大健康产业发展带来哪些机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之下,大健康产业中的哪些细分领域有机会率先“突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坐拥丰富医疗资源的上海如何发挥优势,在布局新体系、培育新业态上跑出“加速度”?来看文汇报的报道↓
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民众的健康防护意识空前高涨,大健康产业,顺势站上新风口。
仅从“在线诊疗”这个小小的窗口看,即可感受到大健康产业的蓬勃发展势头。
4月14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互联网医院上线,标志着沪上第一家同时开具中药和西药处方的互联网医院诞生。至此,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内,上海已有13家公立医院开辟互联网医院服务业务。
国内的互联网医疗开始于2014年,行业预测,2020年我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达到900亿元,而随着2020年春节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这一目标很可能提前实现。
互联网数据联通起的医药新生态
根据上海市卫健委统计显示,本市的13家公立医院互联网医院已累计开展诊疗服务1.4万人次,开具在线处方4300余张。
线上复诊、咨询、开药、付费,药品配送到家……实体医院开启互联网医院意味着什么?按照一些业内人士的看法,“云医院”启迪了大众对于大健康产业的更多美好想象,一些应用场景的开发,其进击的速度比常人预想得更快。医院上“云”,不仅为患者提供看病的种种便利服务,更重要的是,构建了一个互联网数据联通起来的医药新生态。
比如,在一个全新的线上就医环境中,“排3小时队、看5分钟病”的窘境,很可能被一种集咨询与诊疗为一体的全新模式所替代——更优质更高效的医疗服务,正是人们对大健康产业的一种现实期待。
疫情期间,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许女士正处孕期,怀孕第十周时突然腹痛、腹泻加剧。因为不敢去医院,她感受到的不止是疼痛,更多的是恐慌。获悉上海发热咨询平台“新冠工作室”刚开通,她成了首批注册咨询用户。
“是否有腹痛、便血?”许女士的问诊订单,立即引起商赢互联网医院中医科医生赵立宇的关注。在做了流行病学调查并分析症状后,赵医生建议她先进行线上配药。由于疫情期间药品紧缺,经后台药剂人员多方联系,不到一天,许女士急用的药物寄送到家。
今年1月31日,上海市卫健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期间医疗服务管理的通知》,鼓励依托“互联网+”技术,开展线上咨询分诊。发热咨询平台“新冠工作室”火速上线,现已接入上海市政务民生服务品牌“一网通办”旗下“随申办”等平台,通过多端联动面向2400多万在沪市民,辐射长三角提供在线问诊服务。
走过“基建期”,第一波收获期令人惊艳,“新冠工作室”30天数据对比显示,市民问诊同比增加802%,医生上线同比增加392%,日均咨询量同比增加949%,医生日均回复量同比增加1110%。
逐浪“在线新经济
在线医疗“延伸做大”线下医疗
疫情期间“新冠工作室”平台服务的用户群体大致分三类,一类是有感冒咳嗽等症状,担心自己是不是疑似病例,在网上问诊先得到医生专业建议后再决定是否需要去医院;第二类是慢性病等轻症的复诊患者,比如高血压等常用药服用完需要续方,担心外出产生交叉感染,此类患者足不出户即享受送药到家服务;第三类是在疫情自我隔离期间产生心理焦虑等问题,“新冠工作室”实时更新疫情科普及辟谣,缓解焦虑情绪,此外医生也会相应提供心理咨询解答。
在国内疫情控制向好的同时,海外疫情数据明显增长,3月17日,“新冠工作室”成立了国际版“全球抗冠平台”,向海外侨胞、华侨同胞提供医疗咨询。
“互联网医院作为抗疫的第二战线,打破地域和时空的局限,提供了远程的医疗帮助,尽可能帮助了更多有需求的人,减轻线下医院的挤兑压力,减少不必要的恐慌。”赵立宇说,这次疫情无形中让全社会重新认识了互联网医疗的作用,国家和各地也相继出台了法律法规,推动了全民普及的速度。可以肯定,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还会进一步带动包括互联网诊疗在内的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包括AI导诊、线上读片、常见慢性病的复诊配药等一系列应用场景,都会发挥相应的作用。医疗资源丰富的上海,被认为最有机会抓住这个“破冰发展期”。
值得一提的是,4月13日出台的《上海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明确本市12大发展重点,“在线医疗”位列其中。
“互联网医疗可以作为常规医疗的延伸和补充,并不能完全替代线下医院的作用。我们会在主管部门指导下,在互联网医疗的安全性、严谨性、合规性和医疗边界等问题做更多尝试和探索。”赵立宇对上海促进在线新经济十分期待。
来源:上海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