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人员培训示范项目
体系化培训助力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
发表时间:2023-02-06        [打  印]        [关  闭]

2017年以来,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在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社会组织管理局)指导下,依托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的智库力量,先后四次承接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人员培训示范项目,为上海市及长三角地区的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开展培训。

特色与亮点

四次培训针对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在培训时长、人数、课程上做到因时制宜、因人而异。注重实际需求,从政策、理论和实践三个方面入手,不断总结完善培训内容,探索建立上海社会组织人才培训课程体系,为社会组织之间、社会组织与政府、社会组织与高校之间搭建了交流互动平台。

首先,立足本地区人才培养,建立一套完善的培训课程体系。一是多维度充实课程内容。将政策法规、理论知识和实务经验有机结合,打造集基础理论、实务操作、考察学习和实训锻炼为一体的课程体系。二是加强社会组织人才梯队培养。培训对象涵盖社会组织主要负责人和一线工作人员,累计培训达1644人次,为社会组织培育领军人才、专业人才、后备人才,打造多层次人才梯队。三是将培训延伸至长三角地区,助力长三角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

其次,构筑资源对接平台,推动社会组织之间合作。参加培训的社会组织涵盖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基金会,涉及资助型、平台型和服务运作型等不同功能。培训课程安排了社会组织自我介绍、项目推介和主题研讨等环节,让参训者广泛交流,达到增进了解、整合资源、促进合作的目的。

再次,扩大培训成果,带领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在培训过程中,做到两个“引导”:一是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到儿童、养老、扶贫、助学、疫情防控等领域。二是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截至目前,促成16家社会组织自主发起成立金山区“泖桥村乡村振兴助力员志愿团”,在泖桥村设立“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泖桥村实践基地”,通过1个村汇聚了上海的优秀社会组织、公益品牌和项目以及志愿者资源,为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探索公益新路。

经验与成效

第一,持续升级培训课程体系,打造“4+1+X”赋能场域。培训紧密结合政策导向、社会需求和社会组织发展特征,不断优化升级培训课程体系,探索出“4+1+X”模式。“4”是指基础理论、实务操作、考察学习和主题研讨相结合的课程体系,“1”是指引导社会组织人才到城乡社区进行岗位锻炼,“X”是指社会组织和政府之间持续进行资源对接,依托培训推动社会组织将行动深度拓展至城市治理、乡村振兴等各个领域。

第二,推进跨界合作,建设资源循环增能圈。发挥行政管理部门、社会组织和知名高校各自优势,构建全方位的社会组织成长基地和实践基地,打造社会组织从课程学习到服务特长挖掘、服务技术实践和组织全面提升的有机生长体系。如通过“泖桥村乡村振兴助力员志愿团”和“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泖桥村实践基地”,充分整合培训资源,引导社会组织在实践基地中干事创业,探索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公益之路,并在这场实践中将所学到的战略规划、组织管控、财务管理、知识产权、专业技术、生产管理等专业知识运用于实际,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也实现了组织的成长和发展。

第三,发挥智库作用,致力于制度和理论创新。在上海,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是由高校基金会承接、借助高校智库资源开展,这与其他省份的做法都不相同,是一次创新性尝试。上海的实践模式充分整合了民政部和上海市多个研究培训基地的资源,如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是民政部颁发的社会组织与社会建设研究基地、全国社会组织教育培训基地和政策理论研究基地,同时也是“十四五”上海民政科研基地、上海公益基地,在开展人员培训示范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